最近特别火的“碳中和”到底是什么?跟我们有什么关系?

前段时间,两会经常提到一个热门词“碳中和”。

那么碳中和究竟是什么呢?

碳中和是指企业、团体或个人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,通过碳封存,碳抵消等方式实现二氧化碳的“零排放”。

为应对气候变化,我国提出“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”等庄严的目标承诺。

我国能在40年内实现目标吗?

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:

根据有关数据,人类80%的碳排放来自于能源消耗。目前人类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基础,损耗高达60%,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。

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也同样会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碳排放,例如交通中的车辆的尾气排放、也是目前碳排放的直接组成之一。 

随着人类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,如果这个情况持续下去,2000年到2040年能源需求的增长将达到20世纪的综合,碳排放量更是难以估量。

由于碳排放过高,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,使得现在气候危机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,碳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,导致冰川融化、海平面上升,个别地区温室效应的连锁反应,使得暴雨倾发,内涝现象严重,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。

所以,为有效改善生态环境,节能减排,便有了“碳中和”这一概念。

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植树造林是实现“碳中和”目标的两大发力方向,这些年我国也一直朝这两个方向努力。

减少二氧化碳排放,清洁低碳是关键

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。包括水能、风能、太阳能、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是能源低碳发展的主力军。

近年来,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。初步核算,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.7%,比2012年降低10.8个百分点。

天然气、水电、核电、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.4%,比2012年提高8.9个百分点。

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.3%,比2012年提高5.6个百分点,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%左右的目标。

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19年底,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.1%。

我国在2020年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承诺,到2030年,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%以上。

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%左右,风电、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。

植树造林,显著增加“碳汇能力”

有规划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,提升森林“碳汇”能力,有利于实现碳中和。

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唐小平解释:国际社会所谈的碳汇,主要是指森林碳汇,即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,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并储存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。


在我国新的气候行动目标中,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量从45亿立方米左右提高到60亿立方米。


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表示:经过测算,森林蓄积量每增加1亿立方米,相应地可以多固定1.6亿吨二氧化碳。


植树造林是增加森林蓄积量的其中一项手段。据统计,自1981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,我国共有164.3亿人次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全民义务植树运动,义务植树达742亿株。

从1973年到2020年,47年时间里,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从12.7%增长到23.04%,几乎增长了一倍。


此前,国际知名学术期刊《自然》(Nature)发表的多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,2010-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.1亿吨碳,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%。
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、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表示:
中国提出的2060年之前碳中和的目标,远远超出了《巴黎协定》中2℃温控目标下全球2065-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,这将可能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5-10年。

在“十四五”征程开启之际,提出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,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,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、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明确了目标、指明了方向,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

中国的“碳中和”之路离不开全民参与。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?

1、节约能源资源

合理设定空调温度,夏季不低于26度,冬季不高于20度,及时关闭电器电源,多走楼梯少乘电梯,人走关灯,一水多用,节约用纸,按需点餐不浪费。

2、践行绿色消费

优先选择绿色产品,尽量购买耐用品,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,不跟风购买更新换代快的电子产品,外出自带购物袋、水杯等,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。

3、选择低碳出行

优先步行、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,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,家庭用车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或节能型汽车。

4、分类投放垃圾

学习并掌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知识,按标志单独投放有害垃圾,分类投放其他生活垃圾,不乱扔、乱放。

5、呵护自然生态

爱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,积极参与义务植树,保护野生动植物,不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,不随意进入自然保护区,不购买、不使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制品,拒食珍稀野生动植物。

我们的愿景是致力于成为全球最专业的室内环境智能系统提供商,数言呼吁大家,保护环境,从我们每个人做起。

留下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